近日,物理学院周金元教授其博士毕业生张超岳(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及其合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 发表了题为“Metal Doping Activation of Anion-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in Catalytic Reactions”(J. Am. Chem. Soc.,2025, DOI:10.1021/jacs.4c18236)的研究论文。张超岳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周金元教授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能源研究所的Andreu Cabot教授为通讯作者。这是继课题组在《JACS》(J. Am. Chem. Soc. 2023, 145, 34, 18992–19004),《Advanced Materials》(Adv. Mater. 2024, 36, 2400810.)和《Angew》(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11570)上发表系列研究之后的又一重要突破,为催化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填补了d带中心理论在催化反应电子转移机制中的研究空白。
研究背景:催化剂设计的核心挑战
催化反应是现代能源转化与存储技术的核心,涉及锂硫电池、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多个领域。然而,现有的催化剂优化大多依赖经验性试错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d带中心理论(d-band center theory)作为催化研究的经典模型,在解释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活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核心假设是金属原子直接与反应物发生相互作用,而对于催化过程中由阴离子(如S、O)主导的电子转移,该理论的适用性仍存在局限性。

图1 文章机理图
研究创新:金属掺杂调控阴离子电子转移,实现催化性能突破
本研究通过构建过渡金属元素钴(Co)掺杂二硫化钼(MoS2)催化体系,结合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S)、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首次揭示了金属掺杂如何通过调控阴离子(S)电子密度来增强催化性能。研究发现,Co掺杂不仅改变了MoS2的电子结构,还诱导了自旋极化电子的定向转移,增强了S阴离子的电子供给能力,从而提高了锂硫电池硫还原反应(SRR)的催化效率。此外,作者为了推广这种现象以及结论的普适性,研究了20种过渡金属元素掺杂MoS2,发现了其与催化效率的线性规律。
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的金属掺杂诱导阴离子电子转移机制在氢析出反应(HER)等其他催化体系中同样适用,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一突破性的理论发展,弥补了传统d带中心理论在解释阴离子主导催化反应方面的不足,为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图2 文章所研究的不同种类的过渡金属元素掺杂MoS2
本研究不仅拓展了催化理论的边界,也为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探索其他过渡金属掺杂体系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验和理论方法,推动新能源催化技术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1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