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的建设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标志性的事件是当时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取得副博士学位并在前苏联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段一士先生回国后,到兰州大学任教以及从英国留学回国并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徐躬耦先生调到兰州大学建设核物理学科。两位先生的到来,开始了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的建设步伐。在两位先生的大力推动下,特别是段一士先生鼓励老师要为大学生上好四大力学和群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三门理论专业课程,兰州大学理论物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之后葛墨林、邝宇平、马中骐、汪志诚、钱伯初、王顺金、顾雁等多位先生为代表的教师也先后加入兰州大学物理系,为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而奠定了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声誉,特别是在数学物理、粒子物理和场论、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和非线性物理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兰州大学理论物理是我国理论物理专业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所培养的学生成为我国理论物理研究与行政支撑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整个西部人才的流失,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方向也不例外,特别是2000年初老一辈教师的退休,理论物理学科方向的教授和博导位置几乎空缺,仅有几个留校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方向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9年9月下旬,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处的张守著和蒲钔两位处长专程到兰州大学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方向的科研教学基本情况。两位处长了解到当时人才队伍建设有所转机,但存在明显不足,如队伍年轻,科研上缺乏积累,特别在项目的申请方面经验欠缺,与国内同行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是国内外同行对兰大的情况和研究工作也不太了解。这些不足明显影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和困难,从2010年起我们获得了基金委“理论物理专款”的项目支持,专门用于开展学术交流,提升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建设水平。
为了顺利执行这个交流项目,达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目标,我们特申请成立了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交流平台”,并设立了“交流平台”指导专家委员会,聘请孙昌璞院士为委员会主任和国内学术界专家16人为委员。平台的交流活动得到指导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图一
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左)和兰州大学时任副校长郑晓静院士(右)为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交流平台”成立揭幕。
兰州大学 “理论物理交流平台” 专家委员会会议(2010.07.22-24 日,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