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格致•悟道”论坛第2期——郑志鹏研究员

发布日期:2021-06-27 作者:    编辑:夏雪宁    来源:物理学院

主讲人:郑志鹏研究员(中科院高能所)

目:北京谱仪不平凡的历程

间:2021年6月28日上午 10:00

点:腾讯会议ID241341719

邀请人:王雄飞

报告摘要:

首先介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中国第一个大科学工程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在关键时刻邓小平最终决定对撞机上马的前前后后。接着讲述北京谱仪(BES)是如何建造成功的,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回顾了BES国际合作组成立的经过。讲述了BES上最初取得的几项重要成果以及从BES->BESII->BESIII的经历。总结了在三代北京谱仪上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回顾历史的目的是要珍惜当今,鼓励年轻人更加奋进,创造新的辉煌。

个人简介:

郑志鹏,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技中心(李政道任主任)顾问。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长期担任”中国物理C”杂志主编工作。 在任职广西大学校长期间领导全校职工迈入“211工程”。曾受聘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 广西大学任兼职教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被选送到德国在丁肇中指导下进行MARK-J探测器的建造,参加了著名的胶子发现工作(该成果获欧洲物理特别獎)。1982年起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上的北京谱仪(BES)飞行时间计数器的制造。1986年负责BES制造,安装,调试和运行。1991-1992年,主持了在北京谱仪上进行τ轻子质量测量的工作, 澄清了轻子普适性是否存在的重大问题。该成果被誉为50年来重要的高能物理实验之一。1994年后组织和参加强子反应截面(R值)的测量工作,给出了希格斯粒子质量的上限,受到了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关注和好评。此外还参加了北京谱仪上轻强子谱等研究工作,获得一系列重要物理成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中科院科学进步特等奖(1989)、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全国科技信息系统成果一等奖(1996)、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奨(2003)、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奨(2011)等奖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四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研究生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