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在铁硒超导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5-07-08 作者:    编辑:夏雪宁    来源:

近日,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关联电子材料科研团队提出了FeSe超导体中有不同的载流子口袋影响机制,为铁硒基高温超导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以Distinct Electronic Origins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Nematicity in FeSe为题发表于物理学著名国际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在铁基超导体中,FeSe是结构最简单的二元化合物,具有准二维层状结构,并在10 K以下呈现超导性(Tc),是研究最为广泛的超导体之一。与许多其他高温超导体不同,FeSe在常压下没有长程磁有序,但会在约85 K经历被称为向列相转变(Ts)的结构转变。FeSe中向列序与超导性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在铁基超导体中仍存在争议。各种实验和理论研究显示,这两种序之间存在多样的关系,且随材料和调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FeSe的超导性具有高度可调性,有多种方法可提高其超导性,包括:碱金属插层、分子插层、以及离子液体门控实验。无论采用化学掺杂还是调控手段,它们通常都会同时引起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TcTs。因此,将载流子密度变化与晶格变化分离开来,并阐明这些序相变的起源,对于研究FeSe中超导性与向列相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创新性的对FeSe引入一种新的水热处理,能够在不改变晶体结构和磁性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间隙铁,且伴随着载流子密度和迁移率显著增加,同时提高了超导与向列相转变温度。这种处理手段不同于掺杂或者应变调控,提供了一种只有单一变量调控的研究平台,得以研究超导序和向列序之间的关联性。

1  上下示意图分别表示FeSe在水热处理前后的变化。(a)FeSe单胞中水热处理后层间间隙铁脱出的示意图,(b)磁性保持不变的示意图,(c)费米面能带相对上下移动示意图(各轨道结构保持不变)。

结合实验结果和先前研究,研究揭示了不同的口袋影响机制:超导序主要受电子口袋的影响,而向列序则受空穴口袋的驱动。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了FeSe中超导性与向列性的独立机制,阐明了两相之间并没有明显关联性,为研究铁基超导体中的微观机制带来了新的见解。

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张清明教授和张安民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生马雪英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论文合作者包括兰州大学姜兴东高级工程师、李志伟副教授、李可意、侯少帅、梅贺林、董艺文、谭明蜀、任玮等研究生。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目的大力资助。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zhlp-4gdv